5月15日,大連石化公司年140萬噸重油催化裂化裝置在連續運行1298天后開始停工檢修,又一次創造國內重油催化裂化裝置運行周期最長紀錄。不過,這在大連石化公司并不是新鮮事。
在項目投產磨合期,生產裝置創出長周期運行紀錄,主要得益于大連石化扎實的設備基礎管理。大連石化是集團公司最大的煉油生產企業,現有各種設備7萬多臺。其中,2008年8月投產的年1000萬噸煉油系統,以加工國外高含硫原油為主,技術、設施和管理模式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新增的2萬多臺設備大多是大型化、高壓臨氫,防腐要求高,相互關聯大,但公司保運隊伍只有139人。為適應新的運行條件,大連石化把設備基礎管理作為切入點,按照“以相對最少的投入,獲得最少故障、最長使用周期、最經濟產出”的理念,建立生產、技術、設備、保運、操作聯動機制,打出了一套精細化管理“組合拳”。
強化事前控制。設備投入運行前,完善設備驗收和質保機制,把好新設備質量關。同時,提高已投用設備檢修力度,集中消滅隱患,減少生產過程中非計劃搶修、搶險。裝置停檢前,讓保運隊伍以管理者身份參與大修理計劃制定,對影響裝置長周期的問題,由公司專家牽頭成立攻關組,從技術上確定方案,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停檢過程中,保證設備檢驗質量。動用各種技術力量,通過各種檢驗手段,獲得設備狀態第一手數據。裝置停檢后,提高總結分析能力。除編寫停檢總結外,還增加技術總結報告,結合工藝運行情況,確認下次停檢需要解決的問題。例如哪些部位需要重點檢測,哪些設備會出現典型腐蝕,腐蝕程度如何等等,為下次停檢做好技術儲備。
做好事中控制。設備運行過程中,開展完整性評價。成立由生產、技術、設備、安全環保、采購等多部門組成的評價委員會,建立13項設施完整性專項評價標準,每月抽查,每年完成一次系統評價,以確保設備質量、防腐、變更、操作、保運等管理程序有效運行;強調保運向操作延伸,把保運和維護與設備管理和操作緊密結合起來,有的放矢的細化管理,減少設備非計劃失效。在保運范圍上,實現“全域化”,除需要特殊資質的保運項目外,都劃為保運范圍。在保運內容上,編制《保運設備狀態評價報告》,定期反饋設備狀態信息。把關鍵設備全部納入狀態監測,利用關鍵設備巡檢系統,分析采集到的數據,及時發現運行隱患,隨時向生產和設備管理主體反饋,使設備管理、運行、維護、保運、檢維修形成有機整體。
落實事后控制。設備出現故障后,強調“亡羊補牢”,變被動修理為主動管理,避免重復性問題發生。深化故障管理,通過質量整改單、故障匯總分析、重點設備問題消項管理、專項問題規范化管理等手段,結合設備整個壽命周期,從質量、工藝、操作、維護等多角度綜合分析查找故障發生的內在原因,追溯根源,通過嚴格考核質量問題,系統總結共性問題,持續改進短板問題,完成閉環管理。
隨著這套“組合拳”的施展,不僅新投產的年1000萬噸煉油裝置實現平穩運行,多套老裝置創造長周期運行紀錄,而且新系統的保運模式也從最初由外委“包?!?,調整為大連石化建安公司自己保運,每年節省費用4000多萬元。去年,在受金融危機影響、生產調整頻繁的條件下,大連石化設備故障率仍比新裝置投產前的2007年下降24%,獲得全國設備管理優秀單位稱號。 |